一、同病不同证:病名相同,但病机证型不同
核心逻辑:相同疾病在不同患者或不同阶段,因体质、诱因、病程差异,表现为不同证型,需针对性治疗。
例子:
痛经:血虚型需补血(当归+阿胶),血瘀型需活血(益母草+田七)
感冒:风寒型用辛温药(如麻黄汤),风热型用辛凉药(如银翘散)。
关键点:中医治“证”非“病”,证是动态的个体化病理状态
📍 二、同证不同方:证型相同,但配伍策略不同
核心逻辑:同一证型因症状细节、并发症或医生经验差异,组方可能调整。
例子:
肾阳虚证:可选用金匮肾气丸(温肾助阳)或右归丸(侧重填精)
气虚下陷证:脱肛用补中益气汤,子宫脱垂则可能加升麻增强升提。 关键点:证是治疗纲领,但方药需随症加减
📍 三、同方不同药:基础方相同,但药味替换或加减
核心逻辑:经典方剂因药材地域性、患者耐受性、次要症状差异而调整部分药物。
例子:
四物汤(补血基础方):血虚有热时,熟地换生地;血瘀明显时,白芍换赤芍
小柴胡汤:恶心重加生姜,咳嗽加桔梗。 关键点:方剂结构(君臣佐使)不变,但辅药灵活适配
📍 四、同药不同量:药材相同,但剂量影响药效方向
核心逻辑:中药剂量直接决定药理作用强度甚至性质,需精准把控。
例子:
黄芪:小剂量(≤10g)升血压,大剂量(≥30g)降血压
黄连:降糖需≥9g(低剂量无效)。 关键点:现代药典剂量常偏保守,急重症需突破常规量(如经方1两≈13.8g)
📍 五、同量不同制:剂量相同,但炮制或制剂改变药性
核心逻辑:炮制工艺(如炒、炙、蒸)和剂型(汤剂、丸剂、颗粒)影响药物吸收与毒性。
例子:
大黄:生用泻下猛,酒制后活血化瘀,炭化则止血
附子:生用剧毒,炮制后毒性降90%,保留温阳效。 关键点:工艺是药效安全的“隐形开关”,需严格遵循古法或现代规范
💎 总结:中医辨证论治的底层逻辑
原则 | 核心差异点 | 临床意义 |
---|---|---|
同病不同证 | 病机与个体状态 | 避免“一刀切”,实现精准治疗 |
同证不同方 | 症状细节与并发症 | 动态优化方药结构 |
同方不同药 | 次要药物替换 | 兼顾主症与兼症 |
同药不同量 | 剂量阈值 | 量变引发质变 |
同量不同制 | 炮制工艺与剂型 | 调控药效与毒性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