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工开物》、《授时历》、《天文》、《石氏星经》、《史记·天官书》、《汉书·天文志》、《大唐开元占经》、《石氏星经》、《天文星占》、《岁星经》、《四愁诗》、《同声歌》、《二京赋》、《东京赋》、《西京赋》、《太玄经》、《灵宪》、《浑天仪图注》、《授时历》
历法类:西周以前《阴阳历》、《阴阳合历》,汉《太初历》、《四分历》、祖冲之的《大名历》,唐代僧一行的《大衍历》,北宋沈括的《十二气节历》,元代郭守敬的《授时历》,清代的《时宪历》。
星图星表类:战国的《天文星占》、《天文》、敦煌石窟中的唐代星图,马王堆帛书《五星占》
观测仪器:东汉张衡的浑天仪,唐代僧一行的黄道游仪、水运浑天仪,宋代苏颂和韩公廉水运仪象台,元代郭守敬改进的浑天仪——简仪。
《国语》中伶州鸠对武王伐纣时天象的描述,还有很多金文、甲骨的记录,只不过这些通常作为历史大事发生的旁证记录或占卜,而非对天文客观规律的探索描述。
西周~汉《周髀算经》,最早记录勾股定理的书,也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最普遍使用的高表测影天文观测手段,一般认为是多人在很大的时间跨度里不断补充成书的,其中关于数学的部分应该最早,大体在西周时期,而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盖天说的大部分内容编写了进来,最终成书要到汉代。《周髀算经》详细阐述了盖天说宇宙模型,用数学工具和数理演绎逻辑解释天文现象,算是一部数学+天文学的著作
《尚书 尧典》中有尧帝命令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到四方去,根据黄昏时的天象确定四季的时间,不过《尚书》对天文学只能算是只言片语,只是侧面提供了一些古人对天象规律观测的记录,《尚书》的编写时间一般认为在西周初年。
战国《甘石星经》算是一部专著,讨论的基本都是天象和星占,如果单纯从描述天象和历法的角度看,有些更早的书籍中存在一些零散的记录。
我国讲天文的专门书籍,最早的当推战国(公元前475—前221年)时甘德所写的《天文星占》八卷和石申所写的《天文》八卷,成书约在公元前370年到前270年之间,比希腊著名天文学家伊巴谷的活动年代约早两个世纪。可惜这两部书早已失传,现存的《甘石星经》一书,系宋代人的辑录。
《击壤歌》算是最简单的天象观测,此诗最早记录在汉代著作中,不过一般认为这首诗歌成诗时间应该在原始社会末期。类似的,《诗经》当中诸如《豳风 七月》等周代诗歌里也有很多天象与时令关系的描述。
《崇祯历书》是明朝政府于崇祯二年(1629年)开始组织编修的一套专业性的天文学丛书,是20世纪之前中国最重要的科学典籍之一。对中国天文学史和中西科技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,同时在中国科技古籍的整理上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。
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《夏小正》相传是夏代(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)的历书。
战国时期出现了天文学专著,如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的《天文星占》,魏国人石申著的《天文》,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,称作《甘石星经》。这是我国、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。
《甘石星经》记录了水、木、金、火、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,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。书中还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,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。这是我国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,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200年。
自汉代(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)起,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,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,绝大部分收集在《二十四史》的《律历志》中,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。
《三统历》,西汉刘歆(?-23)作,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邓平、落下闳等人创作的《太初历》稍加修改而成。
《乾象历》,汉献帝建安十一乍(公元206年)刘洪(约135—210)作。
《皇极历》,隋文帝仁寿四年(公元604年)刘焯(544—610)作,未颁行。
《大衍历》,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公元727年)僧一行(683—727)作,后经张说(667—730)和陈玄景整理成文,开元十七年(公元729年)颁行,使用到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。
《授时历》,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公元1280年)郭守敬(1231—1316)作,次年颁行。
《崇祯历书》,明末徐光启(1562—1633)主编,李天经(1579—1659)续成,从崇祯二年到七年(公元1629年到1634年)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。
(简略版)
1.战国时期的甘德、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,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《甘石星经》。
2.西汉武帝时,司马还参与改定的《太初历》,具有节气、闰法、朔晦、交食周期等内容,显示了很高的水平。
3.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,天文学仍有所发展。祖冲之在刘家大明六年(公元462年)完成了《大明历》。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,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(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)日数为27·21 223日,同现代观测的27·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。
4.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。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——-《授时历》,定一年为365·2425天,这和现行公历——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,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。
5.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,如在《仪象考成续编》 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,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。
【按照类型:天文星占著作】
《石氏星经》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,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)魏国石申所著。
《五星占》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,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,共有九部分,八千字。
汉代还有两本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,这就是《天官书》和《周髀算经》。
《步天歌》是一本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恒星名称、数目、位置的天文学著作,相传是唐代王希明撰,丹元子是他的号,所以有时也称《丹元子步天歌》.
《灵台秘苑》原是北周庾季才撰,据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,共有一百二十卷,现在见到的只有二十卷,北宋王安礼等人重修。
《开元占经》,一百二十卷,唐代瞿昙悉达撰,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到十四年(公元718年到726年),所以又称《大唐开元占经》。
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《乙巳占》是李淳风所著,也摘编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断,包括天文、气象、星占,内容也很广泛。
【按照类型:天文仪器著作 】
汉代大科学家张衡(78—139)是水运浑象的制造者。
《新仪象法要》是宋代苏颂(1020—1101)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,成书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到三年(公元1094年到1096年)间,是有关水力运转天文仪器的一本专著。
有关中国古代的几种重要天文仪器,在《宋史·天文志》中可以看到沈括(1031—1095)的三篇论文,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(公元1074年)写的《浑仪议》、《浮漏议》和《景表议》。这三篇论文可算是有关仪器的专门著作。《浑仪议》讲到了浑仪和浑象的制造历史,指出浑仪和浑象是两类不同的仪器,接着讲到各代所制浑议的结构,他对制作浑仪的心得体会。《浮漏仪》讲到了在他之前的燕肃对平水壶的最新发明,详细记录漏壶的结构和尺寸、漏壶用水的选择等等。《景表议》讲述了多表测景的的方法和景表安装制造问题,讨论了大气能见度的影响。这些使我们对古代天文仪器的认识提高了一步。
《灵台仪象志》是清代初年为观象台制造六件大型天文仪器的设计使用说明书,由比利时来华的耶稣会士南怀仁(1623—1688)主编,完成于清圣祖康熙十三年(公元1674年)。
除了上述介绍的天文学名著,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天文著作,这里特别应该提到《畴人传》,这是一本天文、数学家的传记集,收集了几百位天文、数学家的生平和科学业绩,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集
【按照观测成就】
春秋战国时期,天文学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。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,观测到37次日食,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。现在世人通称的哈雷彗星,早在公元前613年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《春秋》中,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。而西方一直到1682年才由哈雷发现,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。
楼上那些回答,麻烦靠谱点啊喂。什么《甘石星经》,《夏小正》,完全没基础的人,哪里搞得懂这个。还有啊,中国古代天文学不是中国古代历法,也不是中国古代星占学。还有什么先学习现代天文学。人家是问中国古代天文学,先学什么现代天文学?现代天文学脱胎于西方古代天文学,中国古代天文学是自成体系(当然,不是说两者完全无关,而是说没必要,这点知识,边学边补就可以了)。
首先要做的,是选一本好的入门书籍,当你学会看星官图的时候,基本上算是入门了。如果对古代文献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,比如七月流火,龙抬头,荧惑守心,月离于毕,龙尾伏辰,西北望射天狼等等这些能大概知道,说明学的有点OK。如果你纯走自学路,那什么情况下叫毕业了呢?你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:
(1)熟记步天歌
(2)根据步天歌会看星官图
(3)根据步天歌和星官图,可以找到天上对应的星星。
之后呢,你可以选择具体的,比如历法。
所以呢,你首先需要一本入门书。这里隆重推荐
《星空帝国 中国古代星宿揭秘》
其他参考
沈括——梦溪笔谈
参考